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1 11: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并与之发生互动的环境,在儿童青少年成长与发展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并与之发生互动的环境,在儿童青少年成长与发展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每年吸引着大量外地人员携子女来就读。流动儿童(未取得户籍的新随迁人员子女)和本地儿童(有本学区房产且取得户籍人员的子女)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成为各校教师、父母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大学生、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而关于小学生的调查研究则很少,特别是缺少天津滨海新区的实证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滨海新区泰达街一所外来务工子女集中的学校,针对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展开调查,从而了解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以便探索如何引导父母使用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二、父母教养方式概念的界定

Baumrind是最早对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进行研究的学者,他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既包括父母对儿童要求的数量与种类,又包括父母对儿童表现出的行为的及时反馈,父母教养方式还可以解释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Coleman和Karraker指出,父母管教方式是包括了行为、情感和认知等多种成分所构成的复杂的结构。Frances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一种与教养有关的、稳定的、综合的态度和信念,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1]

我国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也有很多。顾明远[2]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不仅包括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和抚养,也包括晚辈对长辈的影响;狭义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单一方向的,仅指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张文新[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李彦章[4]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特定环境中,为了一定的教养目的表现出来的养育子女的行为倾向。曹婕[5]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是父母教育观念的反映。

(1) 相同水灰比的水泥砂浆试件,经过冻融0次、25次和50次后,其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随着应变加载速率的增加而增加。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可以概括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态度、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综合呈现;是父母为了一定的教养目的,在与儿童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呈现的;是父母固有的教育观念的体现;是一种相对持久、稳定的教养行为和态度;是父母在其教育观念影响下,在与子女互动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子女的教育和抚养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中,对449人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母亲和父亲权威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97和0.917;母亲和父亲独裁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93和0.898;母亲和父亲纵容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733和0.803。

在父亲教养方式上,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在纵容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t=-2.11,p=0.040),具体来说,流动儿童父亲 (M=1.66,SD=0.85)比本地儿童父亲(M=1.50,SD=0.76)更多使用纵容教养方式;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在权威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t=2.91,p<0.001),具体来说,本地儿童父亲 (M=3.42,SD=1.03)比流动儿童父亲(M=3.14,SD=0.96)更多使用权威教养方式;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在父亲独裁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t=-3.8,p<0.001),具体来说,流动儿童父亲 (M=2.31,SD=0.94)比本地儿童父亲(M=1.98,SD=0.92)更多使用独裁教养方式。

建设项目选址考虑的因素比较多,要结合“优地优用、地尽其用、节约集约用地”方针,既要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要考虑对不同类型建设项目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8]。在项目选址决策时既需要定性考虑多规合一的空间符合性,也要定量分析项目选址质量的其它影响因子,能针对不同用地性质的项目实现规划相符空间布局最优的智能化选址。首先构建项目选址模型因子库,选取多规合一符合性因子和选址优化相关因子,进一步细化项目选址的各大类相关因子形成一套可计算、可操作、可比较的因子体系,并以此作为规划选址的科学依据。多规合一符合性因子见表1,项目选址优化涉及常见因子见表2。

为验证导师素质、学术态度、学术环境与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关系,本研究对国内近5年已毕业的研究生进行纸质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被调查者及导师的学术水平情况(如获得的国家奖项、承担的国家项目、发表的论文等);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问题获得被调查者的学术认知程度、学术动机强度,被调查者导师的人格魅力、指导能力,被调查者所处学校(院)的学术氛围情况。问卷中对导师和研究生学术水平采用发表论文及著作等进行直接测量。

(二)研究对象

小学生父亲在纵容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3.02,p=0.003),父亲对儿子(M=1.68,SD=0.88)比对女儿(M=1.46,SD=0.69)会更多地使用纵容教养方式;小学生父亲在权威教养方式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0.43,p=0.67);小学生父亲在独裁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4.45,p<0.001),具体来说,父亲对儿子(M=2.31,SD=0.97)比对女儿(M=1.92,SD=0.86)会更多地使用独裁教养方式。

表1 被试基本情况(N=449)

人口统计学变量 特征 人数 比例性别 男 254 56.6女195 43.4年级三149 33.2四168 37.4五132 29.4户籍所在地 天津 225 50.1外地 224 49.9

表2 父母教养方式的描述性统计(N=449)

变量 M SD母亲纵容 1.53 0.7母亲权威 3.43 0.89母亲独裁 2.23 0.93父亲纵容 1.58 0.81父亲权威 3.28 1.00 父亲独裁 2.14 0.94

(三)研究工具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组编写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标准化测验”量表。该量表对父母教养方式量表(Robinson et al.,1995)进行了修订,是适合中国4~9年级儿童青少年评定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1.通过问卷对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进行分析,了解流动儿童、本地儿童父母教养方式情况。

(四)数据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了解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情况,对其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 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1]。研究证实CRS的反复发作以及难治愈性与鼻-鼻窦黏膜表面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orm,BF)形成有关[2]。传统的抗生素对形成BF的细菌没有作用,这也是慢性感染持续存在的原因。

从本研究选取样本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统计看,在权威维度上得分较高,独裁维度次之,在纵容维度上得分相对较低。可见,父母对于儿女采用的教养方式以积极的教养方式为主。

(二)父母教养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本次调查有效数据中,三年级学生为149人,四年级学生为168人,五年级学生为132人,其中男生254人、女生195人。为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不同性别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本次调查有效数据中有本地儿童225人,流动儿童为224人,为了解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

本研究选取了天津市滨海新区公立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在读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9份,有效率为89.8%。被试基本信息见表1。

对不同年级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不同年级学生在母亲权威教养方式上存在边缘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四年级学生高于五年级学生(p=0.024)。不同年级学生在母亲独裁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三年级学生高于四年级学生(p=0.007)。不同年级学生在父亲权威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四年级学生高于五年级学生(p=0.003)。不同年级学生在父亲独裁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三年级学生高于四年级学生(p=0.011)。

3.3 模型检测指标的选择与意义 兔减压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学表现,可分为Ⅰ型、Ⅱ型减压病,Ⅰ型减压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肢体屈曲、躁动、不正常的舔啃动作[16];Ⅱ型减压病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肢体瘫痪,严重的心肺症状,甚至死亡。国内也有学者用家兔制备减压病模型,主要依据行为学、病理学判断减压病的严重程度[14,16]。随着技术发展和实验目的需要,减压病动物模型需要更精细、客观的评价体系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表3显示,小学生母亲在纵容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3.79,p<0.001),母亲对儿子(M=1.63,SD=0.77)比对女儿(M=1.40,SD=0.55)会更多地使用纵容教养方式;小学生母亲在权威教养方式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1.69,p=0.092);小学生母亲在独裁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3.41,p=0.001),母亲对儿子(M=2.35,SD=1.00)比对女儿(M=2.06,SD=0.81)更多地使用独裁教养方式。

“为了恋人而昏头,这不算丢人。谁年轻时没做过几桩荒唐事呢。但那个男人真厉害,他在红粉之阵长驱直入,畅通无阻。我问过小说家,这是你加工创作之后的故事吗?他说不是,这只是别人告诉他的故事原型或胚胎,后来的确将其写成了一篇小说,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了——其中的种种巧合及冲突都被加强了,填充了大量精心设计的细节——例如那个男人跟不同情人之间的床笫之事——显得花团锦簇、多姿多彩。其精彩之处,不仅在于该男人和不同女人的情感纠葛或肉欲之欢,更在于其叙事上的繁复修辞,小说家在转述时有一种长调式的抒情性——具有悠扬的旋律及只可意会的内在节拍,而这种充满节奏感的抒情主要由夹杂着隐喻的排比句来承担,真是妙不可言。”

表5显示,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在母亲纵容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t=-2.31,p=0.020),具体来说,流动儿童母亲 (M=1.61,SD=0.68)比本地儿童母亲(M=1.46,SD=0.71)更多使用纵容教养方式;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在母亲权威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t=4.22,p<0.001),具体来说,本地儿童母亲 (M=3.61,SD=0.90)比流动儿童母亲(M=3.26,SD=0.85)更多地使用权威教养方式;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在母亲独裁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t=-3.17,p<0.001),具体来说,流动儿童母亲 (M=2.36,SD=0.91)比本地儿童母亲(M=2.09,SD=0.94)更多使用独裁教养方式。

表3 不同性别的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

变量 男(M±SD)女(M±SD) t df p母亲纵容 1.63±0.77 1.40±0.55 3.79 445.01 0.001母亲权威 3.37±0.87 3.51±0.92 -1.69 447 0.092母亲独裁 2.35±1.00 2.06±0.81 3.41 445.61 0.001父亲纵容 1.68±0.88 1.46±0.69 3.02 444.83 0.003父亲权威 3.26±0.94 3.30±1.08 -0.43 384.52 0.67父亲独裁 2.31±0.97 1.92±0.86 4.45 445 0.001

表4 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

年级 M SD F p母亲纵容三 1.53 0.70 0.29 0.748四 1.50 0.66五 1.56 0.74母亲权威三 3.44 0.86 2.60 0.076四 3.53 0.92五 3.29 0.89母亲独裁三 2.36 0.99 3.82 0.023四 2.08 0.89五 2.27 0.90父亲纵容三 1.55 0.77 0.15 0.864四 1.60 0.84五 1.60 0.81父亲权威三 3.25 0.99 4.49 0.012四 3.44 1.05五 3.10 0.93父亲独裁三 2.28 1.00 3.34 0.036四 2.01 0.88五 2.17 0.93

2.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教育对策,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家长积极教养方式转变。

表5 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

变量 本地(M±SD)流动(M±SD) t df p母亲纵容 1.46±0.71 1.61±0.68 -2.31 447 0.020母亲权威 3.61±0.90 3.26±0.85 4.22 447 0.001母亲独裁 2.09±0.94 2.36±0.91 -3.17 447 0.001父亲纵容 1.50±0.76 1.66±0.85 -2.11 438.31 0.040父亲权威 3.42±1.03 3.14±0.96 2.91 445 0.001父亲独裁 1.98±0.92 2.31±0.94 -3.8 445 0.001

五、讨论与分析

流动儿童父母比本地儿童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多使用纵容、独裁教养方式;而本地儿童父母相比更多使用权威教养方式。这与张文新[3]、王志梅[8]的研究结果一致,本地父母大多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养方式。其原因可能是:

其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于流动儿童父母的工作大多流动性强,因此在安全需要上渴望较多。他们大多忙于生计,缺少时间和耐心来教育子女,便会选择自认为“省时且有效”的纵容、独裁教养方式。

其二,流动儿童父母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和小摊贩生意,较重的体力劳动、长时间的精力投入、较低的经济收入使得流动儿童父母更容易选择纵容、独裁教养方式。冯维和于志涛[6]的研究发现,父亲职业是商人的,多表现出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母亲职业是商人的,多表现为拒绝、否认。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倾向于强调服从,给予孩子温暖和理解较少[7]

其三,流动儿童父母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低,越容易釆用否认、拒绝等消极教养方式[8]。流动儿童父母受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所限,他们在和子女的互动中可能困惑多,缺少科学方法。本地儿童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高学历的父母更能够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会更多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他们会给予子女充分的理解、支持,采用更为科学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

六、教育建议

(一)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起着奠基性的作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经济条件各不相同,会形成不同的教养观念。在不同的教养观念的支配下,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养方式与行为,这些相应的教养方式将对儿童成长和学业自信产生不同的影响。然而很多家长并未认识到自己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更不知该采用何种教养方式,因此需要转变父母不良的教养观念,帮助父母形成积极的教养观念与态度。大量研究显示,积极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业自信。方平、熊端琴和郭春彦[9]的研究建议,父母对子女应采取权威型教养方式,不应采取专制和放任的教养方式,以免阻碍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影响其学业成就水平。因此建议家长们更多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

上文已述,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的发展会极大加重网络数据被窃取的风险,给不少黑客留下了窃取他人信息的机会,在建设智慧城市的道路上和未来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安全是必须要引起重视,一旦智慧城市走进人们的生活,就意味着所有人生活的数据信息都会在网络的某个的地方存储,这就极大的加剧了个人信息泄漏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数据量巨大,能够实现实时处理并且即使分析的前提是搭建高可用,稳定性强,且容错率高的服务架构体系。

(二)建立规则代替简单奖罚

一些独裁型父母觉得自己采用惩罚性手段取得了效果。惩罚也许会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问题在于,受到惩罚的孩子可能会寻找适当的机会进行反叛。当下一次有机会做出不良行为并且不会受到惩罚时,孩子可能会继续下去。惩罚很容易,而且看起来显得立即生效,但它无助于培养孩子的价值感。奖励也是如此。一些父母使用外在手段,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给予奖励,成绩不好时施加惩罚;另一些父母鼓励内在动机,表扬孩子的能力和努力。这两种手段相比,激发内在动机似乎更加有效。如:根据自己学业情况,建立一个小目标,并和孩子商量实现目标的方法,分析目前遇到的障碍,看看家长能给予孩子怎样的帮助。当孩子实现了目标,自我价值感会提升,会促进学业自信的建立。当目标没有实现,家长也不应一味惩罚,要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原因:目标的设定是否合适?是否有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一旦孩子的内部动机被调动起来,并在规则中找到了自我价值感,这种影响远远胜过短期的“奖罚”。

(三)提高陪伴质量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然而很多父母的陪伴是无效的,同一屋檐下,孩子和父母没有交流或是敌对相处的不在少数。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不应只是陪伴在孩子身边,更重要的是亲子间心理和情感的互动,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10]。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父母要给予子女足够的温暖、理解与信任,其程度要“恰到好处”。独裁的方式常常缺少理解和尊重,纵容的方式常常缺少坚定和原则。如果父母对子女的要求经常给予拒绝,以自己忙碌为借口忽视子女,孩子就难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安全感便不能得到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孩子的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自信的建立。当孩子的学业不能达到家长的预期时,可听一听孩子的倾诉,让“理解”先于“斥责”,减少因父母不当的评价对孩子学业自信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之后与孩子一起寻找方法,并督促和陪伴孩子落实到行动中,感受行动带来的成果。行动的过程是培养子女学习意志、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好时机,父母作为“陪伴者”,可适时引领,并督促孩子坚持下去。孩子一旦知道父母是坚定而又有原则的,他们也会增加学习信心,提高行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雁, 赵静.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4(2):60-64.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3]张文新.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3):46-51.

[4]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9(2):106-108.

[5]曹婕.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人格倾向的中介作用[D].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2012.

[6]冯维, 于志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5(8):52-56.

[7]Maccoby E E.Parenting and its effects on children: On reading and Misreading behavior genetic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0,51(1):1-27.

[8]王志梅.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8):43-45.

[9]方平, 熊端琴, 郭春彦.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1):78-81.

[10]薄同娇, 魏巍.父亲缺位对学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J].亚太教育,2016(36):13.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4-0023-04

(作者单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天津,300457)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xxxljkjy.cn/qikandaodu/2020/0521/340.html

上一篇:家庭功能、父亲依恋和青少年社会退缩行为的关
下一篇:家校共育,赋能年级,营造心理健康安全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