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心桥计划”:心理援助的创变之路(2)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9 03: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将专业社工服务有机融入到社区心理坊的落地建设与服务运营中,是“心桥计划”在心理领域公益项目运作中的一个突出特色。 活跃在社区的专业社工与

将专业社工服务有机融入到社区心理坊的落地建设与服务运营中,是“心桥计划”在心理领域公益项目运作中的一个突出特色。

活跃在社区的专业社工与社区居民建立了亲密关系。以“心桥计划”四川项目点为例,项目点坐落在雅安市芦山县清仁乡,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在这里扎根的是自汶川地震以来持续服务的社工队伍,这支队伍对于每一位村民的家庭状况、心理困扰,甚至突发的家庭变故都非常清楚,村民们一旦遇到问题,会习惯性地寻求其帮助。

一旦遇有心理问题严重的人员,社工们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有效转介,由专业医院为其提供心理治疗。除此之外,“心桥计划”专家团还将每年定期为各地社工开展心理领域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服务水平。

走进课堂

今年六一儿童节当天,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蔺为北京小学大兴分校亦庄学校的孩子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心桥儿童心理艺术校外实践课。

课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环节是课堂示范。短片《跳跳羊》讲述了一只拥有美丽羊毛、会跳精彩踢踏舞的小绵羊,在被人捉去剃掉毛发重回山野后遭到嘲笑与讥讽,变得自卑与失落。直到一只鹿角兔来到他的身旁,鼓励他不必在意,换个角度去看待世界,小羊后来发现,剪去羊毛可以跳得更高更加轻盈。

观看过程中,王蔺通过提问引导孩子和家长一起思考跳跳羊的心理变化对自身行为转变的影响,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困难,遇到挫折时转换思维解决问题。

实践课的第二环节主题为《我的生命色彩》,通过绘画引导儿童自我表达,促进亲子沟通。学生和家长们在没有上色的姜饼人轮廓上涂上代表自己的生命颜色,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这是“心桥计划”项目启动以来进行的第一次儿童心理艺术实践课堂,也是该项目第一次在校外举行线下活动。

和社区一样,学校也是“心桥计划”建设基层心理健康项目的阵地。据相关问卷调查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兼之课业繁重等问题,中小学生对手机和网络依赖严重,身体素质指标呈下降趋势,厌学情绪普遍存在。同时离异家庭、留守家庭、流动家庭的日趋增多已成普遍社会现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为此,“心桥计划”尝试开发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联动平台,在全国12所学校开设了心理课堂。学术与执行经验皆丰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为这一项目建设运营的执行方。

除结合电影、绘画等艺术形式研发出适应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困扰、情绪管理问题的整套心理课程,在学校定期开设心理课堂外,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还承办了骨干心理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

6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联合陕西省扶风县教育体育局、扶风教师进修学校、扶风县第三小学,启动了“心桥计划”学校心理课堂项目首期心理健康教育60名骨干教师培训班。

平台“互助”

“我们与桥爱联合发起‘心桥计划’基于几个想法:一是中国妇基会是一家专门服务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妇女及家庭事业发展的公益组织,心理健康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内容,符合中国妇基会宗旨;第二,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竞争压力加剧,以及进城务工所带来的家庭成员分离焦虑,对妇女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三是良好合作伙伴桥爱慈善基金会所给予的信心。”中国妇基会副秘书长张建岷告诉《中国慈善家》。

图1.2017年9月,田甜积极促成Lifeline组织来京,与北京回龙观医院24小时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进行交流互访。图为桥爱慈善基金会创始人田甜在“融”中澳心理健康NGO交流沙龙上发言。

图2.北京“心桥计划”核桃园社区心理工作坊活动中,老年编织队的成员认真编织着饰品。(摄影_张旭)

北京桥爱基金会成立于2013年,自2017年始将公益主题明确为心理健康与艺术文化传播。

“基金会的转型一是跟我的个人经历有关,二是过往公益实践的心灵触动,三是国家对心理健康领域的关注和扶持。”田甜说。

田甜18岁时独自到澳大利亚求学,异国他乡,孤独无助,难以融入的心理焦虑曾困扰了她很长时间。这为她埋下了做心理健康方向的公益的种子。

2013年,桥爱成立,主要致力于助学、扶贫,参与并支持了天使之家、阳光助学、桥爱幸福大院等公益项目。在这一过程中,田甜发现,不少处于困境中的孩子在物质方面已经有了改善,但“内心非常缺爱,更需要呵护”,这进一步促使她下定决心转型。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xxxljkjy.cn/qikandaodu/2020/0909/537.html

上一篇: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对初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