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汲取传统文化营养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3)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1 09: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衣新发,赵倩,胡卫平.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2]金东贤,邢淑芬,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对学

[1]衣新发,赵倩,胡卫平.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2]金东贤,邢淑芬,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教育研究,2008(1).

李晓菊,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河畔初级中学。

一、 新时代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总体上广大教师能够与时俱进,积极融入新课改中,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健康的心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但是由于教育教学的烦琐性和复杂性,部分教师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走访和调查的数据显示:部分教师自我认知差,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不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很大的情绪化。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在:1. 不良的适应反应。也就是教师不能主动的融入教育教学环境。在工作中怨天尤人,抱怨、埋怨、和同事矛盾重重、心情时好时坏等。2. 对待教师职业方面。教师心理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种:埋怨自己的教师职业;以自我为中心的职业观、脾气暴躁的个性。另外,还有为生活而从事教师职业的心理、不安心从事教师职业的心理和不想从事教师职业的心理。3. 在和教师、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教师的心理问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如:自我封闭、自卑自轻、自大自傲、嫉妒别人、性格孤僻等。4. 神经性心理。教师中常见的神经性心理问题有:神经功能性衰弱、存在强迫自己的症状、心情焦虑、烦躁等。二、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1. 教师工作的烦琐性和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教师的工作事无巨细、劳心费神。教师为人师表,既教书又育人,再加上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但是教师又是平凡的普通人,他们也和其他人一样。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要求却很少得到满足。因此心理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中,心理负担过重。2. 教育教学之外的学习、各级检查和考评各种各样的表册也让教师长期苦不堪言。在近几年,教师的任务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上级行政部门的形式主义也蔓延到学校。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各级部门的检查任务都需要教师保质保量的完成。这些都让教师处于一种强迫和焦虑中。3. 竞争机制对教师职业的挑战。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前提下,需要改革教育体制,如教师职称方面实行评聘分开、聘任教师方面实行淘汰制、绩效考核方面实行多劳多得,教师调动方面实行分流制,这些改革的实施虽然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但随之却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心理上巨大的压力,使教师产生了危机和惶恐。4. 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不同单位和行业的收入发生着变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的工资待遇也有很大的差距,这样就让教师出现了心理失衡。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和现实的差距导致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厌烦,缺乏职业成就感。表现在教育教学中就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如:工作中的失落、生活中的自卑、人际交往中的缺乏信心等。5. 教师生活圈子狭小、缺少交际、释放压力的渠道少之甚少。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空间的封闭性。因此生活单一。平时就是三点一线,办公室、教室、家。再加上交往的对象是人格不成熟的学生,学生如果不好好学习,故意与教师作对,而教师倾诉和发泄的对象有限,渠道有限,长期发展下去就使教师生产生焦虑、怀疑、狂躁等心理症状,表现在工作中与领导对抗,与同事不和,与学生淡漠,与家长不满。三、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职业发展都存在着极大的消极和负面影响。这些教师在工作中只是强迫自己,他们为生活而工作。但是生活得却心神俱疲。如何去疏导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这需要教师反思自己,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从而不断的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心理健康方面注重自省、顺应本性和自然,从而来维护心理健康。在儒家的经典中,自省自律对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如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实际操作方面,儒家注重调节自己的心理。如朱熹曰:“须是静坐,方能收敛。”因此,儒家思想对调整心理作用重大。另外,儒家强调和谐。如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也就是保持平衡心理。还有儒家强调“和为贵”,这表现出儒家讲求和谐。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表现出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性。《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及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在漫漫人生路中,不仅要求我们怎样去学做人,而且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和智者。这些思想对教师维护心理上平衡性、在工作中调节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道家思想也有很多调适心理方面的。如老子提倡“静”,“无为”,“顺从自然”和“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与任意妄为相区别。顺其自然就是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前提下因势利导,按照规律去做。这就要求教师要遵从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的规律,一方面不能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不能拔苗助长。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益于心理的疏导。如孔子说:“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还说“德润身,心广体胖”。这就要求教师心怀善念,心中无愧,这样心理才能宽广。孔子还说:“人之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这强调的是“修身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自我反省,不断的自我完善,这样才能健全人格。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单靠教师自身还远远不够。它也需要社会的参与。因为教师心理的调适是社会的过程,要想养成社会需要的理想的教师人格,就要确定心理健康内容,再进行广泛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大背景,另外,在社会上开展宣传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课程和教学内容要设置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校园文化方面突出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些让教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教学相长”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教师自觉地起到模范作用,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对真、善、美的追求去感染学生。一个人生活不易,关键是如何去面对,良好的心理和心情就显得弥足珍贵。作为教师,只有具备健康心理,就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就能不断的调整心态,让自己乐于教书育人,让自己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工作中找到事业的方向和人生的意义。这样教师就能够主动的去适应和融入教育教学环境,积极的去挑战困难和挫折,正确的面对生活。永远秉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育人宗旨;永远牢记“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目标。因此,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能够培养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学生。四、基于传统文化学习中的调适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心理健康的调适和维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它是一个长期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每一方面心理健康的问题都需要对症下药,需要既治标又治本。健康心理和良好品质形成既要内化也要外化,既要客观条件促进也要主观因素作用。所以,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汲取营养,加强自己道德修养,从而不断的完善和健全自身的人格。1. 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的理想和信念。如独立自主的精神、自强自尊的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2. 认同法家思想中法制精神。如法制意识、纪律意识。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社会的有序运行都需要法制的保障。在新课改的教育大背景下,教师更需要具有法制意识。并且在教育教学中起带头模范作用。3. 思想中融入道家的发展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发展。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自我,突出个人的超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对大自然尊重和敬畏,还要遵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积极主动的去改造自然,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发展。古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教师只要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活学活用就能够调适心理、终生受用不尽。在新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部分教师处于一种浮躁的心态中,这就更需要去认真、专心的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让浩瀚的文化和静默的历史穿透时间的长河融入我们的心灵来滋养和安静我们的心。通过学习,教师就能够更好的感悟生命的本真。以一颗豁达心胸和淡泊心态去面对烦琐的教育教学和平淡的教师职业生涯。教师就能够寻找到作为教师独有的精神家园。总之,作为教师这一职业的综合素质的核心之一就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职业心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影响着学生身心和人格发展。教师的职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不但需要渊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肩负教书育人责任的教师,要不断的调适自身心理,永远保持心理健康、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身于教育事业。参考文献:[1]衣新发,赵倩,胡卫平.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金东贤,邢淑芬,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教育研究,2008(1).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xxxljkjy.cn/qikandaodu/2021/0611/1312.html

上一篇:高中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下一篇: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