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探析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1 11: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儿童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却忽视了孩子

0 引言

儿童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素质[1-2]。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是否健康,将影响着他们的情绪性格以及个性发展方向。若未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极有可能促使其将来成为一名心理不完整、人格有缺失的成年人,对其生活、学习、工作、社交都将造成极大的影响。由于儿童年龄小,不可能认识到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来强化儿童的自我意识,进而促使其产生健康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城区、郊区幼儿园共计10所,从中随机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读的儿童190名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95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儿童纳为教育组,95例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儿童纳为对照组。教育组:男49名,女46名,年龄3~5岁,平均(3.)岁。对照组:男47名,女48名,年龄4~6岁,平均(4.)岁。对比两组儿童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一步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心理组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儿童的不同心理特征以及年龄特点,编制相应教材,内容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烟酒等危害以及睡眠、活动和安全。要求家长预先阅读该教材,以便后期进行家庭合作教育[3-4]。每周进行2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持续5个月,活动形式应当丰富,结合故事、视频、游戏以及儿歌等进行,使用多种教具,比如图片、实物等,强调家长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复习,加强记忆。此外,在理论基础上,进行行为教育,通过对儿童行为的检查、合理约束、督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照组儿童仅进行简单心理健康教育,且每月1次,教育方式为简单解说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幼儿健康知识、行为得分: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自行编制调查表,由调查员对两组儿童进行提问,根据儿童回答评分;儿童行为调查表由其家长填写,得分越高,幼儿健康知识、行为掌握情况越好。

营养维生素C情况:检测儿童维生素C4 h负荷尿,计算其VC增加量[5],增量大表明其情况更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儿童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

结果显示,教育组儿童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得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在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得分方面为得到明显提高。对比教育后两组儿童在此两方面的得分,教育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健康知识:t=90.733,P=0.000;t=82.623,P=0.000),见表 1。

表1 两组儿童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对比(±s, 分)组别 例数 时间 健康知识 健康行为教育组 95 教育前 21. 16.教育后 198. 185. t 90.259 89.965 P 0.000 0.000对照组 95 教育前 19. 17.教育后 20. 19. t 11.177 2.569 P 0.000 0.011

2.2 比较两组儿童负荷尿中VC增加量

结果显示,教育组儿童在教育前的平均VC增加量 为(24.)mg,教 育 后 的 平 均 VC增 加 量 为(41.)mg,对照组儿童在教育前的平均VC增加量为(25.)mg,教育后 的 平均 VC增加量为(27.)mg。教育组儿童的营养VC得到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969,P=0.001),对照组儿童的营养VC有一定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755,P=0.024)。教育后,教育组儿童的平均VC增加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7.993,P=0.001)。

2.3 比较两组儿童体检指标

结果显示,在身高和体重方面,两组儿童均为明显差异,教育组儿童血红蛋白指标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龋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儿童体检指标对比(±s)组别 例数 体重(kg) 身高(cm) 血红蛋白(g/L) 龋齿(个)教育组 95 16. 72. 135. 0.对照组 95 15. 69. 122. 0. t 0.593 1.011 9.331 20.687 P 0.554 0.313 0.000 0.000

3 讨论

学龄前时期是儿童身体发育较为迅速的时期,同时也是儿童心理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不论是幼儿工作者还是幼儿家长,都应当依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其规律,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xxxljkjy.cn/qikandaodu/2021/0121/748.html

上一篇:MOOC背景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
下一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