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列车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初步调查与建议(6)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0 04:5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表8访谈信息对照表访谈信息第一次访谈第二次访谈访谈对象列车驾驶员动车驾驶员访谈人数10人10人人口学信息均为男性,年龄在25~40岁之间驾驶普通列车

表8访谈信息对照表访谈信息第一次访谈第二次访谈访谈对象列车驾驶员动车驾驶员访谈人数10人10人人口学信息均为男性,年龄在25~40岁之间驾驶普通列车5年以上,均为预备动车驾驶员均为男性,年龄30岁以上驾驶普通列车5年以上,且动车驾龄平均5年以上职业压力压力源处理家庭事务困难工作制度不合理,工作强度大突发事故导致强烈负性情绪(应激与创伤心理)处理家庭事务困难高速驾驶情况下压力大,对注意力集中要求高动车驾驶员人员配备不足员工趋向老龄化工作强度大,加班频繁工作状态其中7人表示工作压力大,负面情绪较多,3人表示压力在自我可控范围内所有访谈对象表示工作压力大,每工作周期的后两天里出现身心疲惫的状态动车管理岗位负责人心理压力大于一线动车驾驶员专业支持社会支持薪资待遇无法支撑专业帮助所需费用、工作和家庭关系无法平衡、社交圈狭窄等现实因素造成其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工作和家庭关系无法平衡、社交圈狭窄等现实因素造成其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减压方式未配备专业心理咨询服务重点关注工作绩效、安全事故,缺乏其他心理支持入职需进行初步心理测评未配备专业心理咨询服务以领导谈话等形式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多为情感鼓励(缺乏专业性)车间配备减压舱、按摩椅等设备,帮助放松,消除疲惫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感工作付出与薪酬待遇不成正比工作时间安排无规律,需24小时与单位保持联系,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职业社会地位较低,列车驾驶员较以前相比社会地位下降同等工资因受不同地方物价影响呈现出高低差异,相较之下心里有落差职业社会地位较低,较以前下降差距较大,促使荣誉感、满足感、成就感不高

五、建议

列车驾驶员是列车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对列车驾驶员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心理问题的疏导,有助于提升列车驾驶员心理健康水平,在人的因素上最大化保障铁路交通安全。

为更好地改善列车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保障铁路良好运营,提升公民安全指数,需要构建列车驾驶员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形成心理健康全过程、系统性、动态化的问题筛查、追踪与疏导。

(一)构建测评机制

目前铁路部门针对列车驾驶员的选拔过程中已有心理测评环节,但测评的维度不全面,测评工具也需进行本土化改进,并进一步加强心理测评的针对性和提升其专业性。在日常的工作中,各单位应建立日常测评体系,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形成动态心理曲线。通过个人每月、每季度、每年的测评结果,形成个人心理测评档案,可用于单位进行日常管理并作为心理疏导工作开展的依据,保证列车驾驶员从入职到后续的心理状况有迹可循。

(二)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非常规突发事件可能引发驾驶员突发性和紧急性的心理问题,例如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还可能引发个体暴力倾向,导致酗酒、家庭不和、自杀等。因此,需要建立列车驾驶员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保证列车驾驶员心理健康和职业水准。

铁路部门需尽快把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应急预案体系中,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机构、资金来源等重要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列车驾驶员出现因意外创伤事件(例如撞击事故)或负面情绪累积进而产生心理危机、心理创伤等影响其身心健康的问题时,需对列车驾驶员进行包括应激状态、情绪、职业能力、思想状况、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动态心理监测,并根据不同的监测结果,出具不同的干预方案,最终构建分级式管理、筛查及上报体系,以便快速及时地筛查问题,精准有效地进行危机干预,排除列车驾驶员心理安全隐患。

(三)提供职业心理辅导

为提升心理疏导专业化水平,可从自助和助人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提高列车驾驶员的心理自助能力,可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促进列车驾驶员更好地了解自身心理特点,掌握自我调适、自我减压的方法及应对策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我管理和自我疏导,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聘请专、兼职心理专家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例如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可结合列车驾驶员工作时长、工作性质、时间节点等多种因素开展多样化、主题性、针对性及系统性的职业心理辅导。

针对调查结果中显示出诸多影响列车驾驶员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如职业荣誉感、创造力等,适时开展心理教育及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列车驾驶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在教育培训中还应加入创造力提升培训,对列车驾驶员进行创造力考察、监测和培训,即提高列车驾驶员思维的活跃性、积极性,促进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xxxljkjy.cn/qikandaodu/2020/1020/642.html

上一篇:基于儿童立场,做实线上教学
下一篇:政校共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