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胡桂英: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2)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0 13:4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自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很多学校开设了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没有规定的

自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很多学校开设了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没有规定的课时保障,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学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和灵活性。随着心理健康课程的深入实施,诸多与课程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与课程实践的规范性和实效性相关的问题逐渐暴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巨大阻碍。

(二)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更详细、明确。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中以篇名“心理健康课程”为检索条件,检索记录有2033条文献。张汉强采取专业检索方法发现,1994-2019年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研究文献有611篇[4],如表1。

表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相关论文发表数量及水平情况

关于“教学”

关于“设计”

关于“实施”

关于“评价”

核心期刊数

19

13

0

4

总数

325

217

32

37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检索,论文的检索时间跨度为1994 年—2019 年)

而以篇名“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为检索条件,检索记录仅有18条文献。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职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领域,仅有4则关于中职生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文献,关于运动员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文献是空白。由此可见,探索和研制适合本校棋类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是当前亟待完成的任务,同时具有挑战性。

3

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的依据

(一)心理健康课程的本质内涵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即消极性(补救性)目标和积极性(发展性)目标。我国早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入手,较多地关注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但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其基本目标是指导全体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防范性教育,而主要应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和人格健全完善服务。

心理健康是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所表现出的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课程是使学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获得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积极体验增量的课程[3]。

其中,“积极”指的是正向的、主动的、建设性的倾向,它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核心价值。积极在认知层面,体现为超越感觉而获得的更为客观、全面的认知;在情感层面,体现为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悦纳;在行为层面,体现为承受和进取。

“体验”是指一种亲历实践的过程,包括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行为体验。认知体验是个体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直接经验,如观察现象、角色扮演获得的认知领悟;情感体验是个体对待认知内容的主观态度,如参与情境模拟获得的主观感受;行为体验是个体对某种活动的操作过程,如冥想训练。

“增量”既包括积极体验广度的扩展,也包括积极体验深度的延伸,它反映了“积极”这一核心价值观念的实现程度。积极体验的增量常表现为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行为体验的和谐共进;也表现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积极体验不断丰富。

与传统的知识学习式的课程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活动式课程。所谓“活动课”,指的是教师在每节课安排一些特别设计、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活动,包括游戏、分享和讨论等;然后引导学生们领悟相关的理念、知识和方法[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在活动中接受训练,在活动中得到领悟和发展[6]。由此可见,体验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产生何种心理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7]。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xxxljkjy.cn/zonghexinwen/2020/0910/541.html

上一篇:关爱,从“心”做起--金苹果公学开展心理健康月
下一篇:教育部答复“统一编订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