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论小说遗园中大学知识分子的生死焦虑及其启示(5)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5 08: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遗园》中有许多基于性的爱情、婚姻方面性心理描写。其中对长毛、刘净一的性心理及其人格描写最为成功,是一个因性缺陷而铸就的人格缺陷并最终成

《遗园》中有许多基于性的爱情、婚姻方面性心理描写。其中对长毛、刘净一的性心理及其人格描写最为成功,是一个因性缺陷而铸就的人格缺陷并最终成为人生悲剧。两人的性、性爱遵循着一定的逻辑演化过程,印证诠释着精神分析的人格发展理论。

首先,因追求“性”生理欲望而导致变态性爱。尽管作者没有交代,我们可以猜测,他可能因性功能丧失而离婚,他可能正是因为性的死亡而“升华”到对宗教研究的热爱,也同样因为正常的性功能缺失,转而以变态性行为虐待刘净一,发展到被刘净一疯狂的、更加变态宣泄式的性虐待,直到不能承受的极限,跳楼自杀。客观上讲,“长毛”是不幸的,为满足自己变态的性需要采取的卑劣行径也是令人不齿的,对刘净一的人生悲剧延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是爱刘净一的,尽自己力量之所及,从做饭、科研、仕途乃至他自己死后都为刘净一做了妥切的安排。当刘净一得知“长毛”死讯后,开始是“三声枯冷的笑”,“好,死得好,死得好,他早该死了!”但当得知“长毛”生前推荐她当科室主任时,“脑子嗡的一声,懵了。紧接着,两行泪水像断了线的银珠子,顺着她的面颊哗然而下。她掩着嘴,双肩抖动,泣不成声。这么多年来,头一次,她的情感世界里生出一朵花来,花里飘出一句话‘长毛’到底还是真心待她的人!”“冷笑”与“泪水”充满戏剧性与矛盾性。尽管刘净一用真心“待”她,而不是用“爱”来概括她对“长毛”对她的复杂感情,但是,“真心”待人本身就含有“爱”的成分。假如“长毛”有正常的、没有死亡的性功能,那么,他与刘净一的感情,会不会因本不纯真的性关系发展成为爱情、乃至于婚姻、家庭,也未可知。而刘净一颇具喜剧色彩的月经忽来忽去,实际上是作者颇具心思的隐含了月经——性——生育对女性生命存在的意义。当刘净一发现有月经了,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容颜也颇具红晕和健康,也显得非常温柔,但月经没有了,自己容颜枯萎了,也意味着自己无法和郑远洋生育孩子了,就又充满仇恨,疯狂,直到跳楼自杀。“性”与“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动关系,甚至成为“爱”的物质基础。性死了,爱可能就无所依附,也就死了,或者以变态的方式出现,这是性与性爱的逻辑规律。

其次,因变态、压抑的性爱而走向灵魂和肉体的双重死亡。刘净一与“长毛”两个人共同点是小有名气的宗教研究专家,但最终却都走向自杀。他们都有着被压抑的内心情感和性本能、都以变态性行为(施虐狂)释放被压抑的内在需要。不同的是刘净一有因从小缺少亲子爱、渴望郑远洋的爱情却得不到的情感缺失,从开始在功利主义诱导下被动地成为“长毛”的施虐对象,而后变为施虐于“长毛”,导致“长毛”痛苦不堪,走向死亡;刘净一虽然委身于变态性行为者,但对“处女”“孩子”等非常在意,当苦苦追求的恋人到手后,在性的问题上达不到由“性”到“爱”的升华,最后演变为对所爱之人的恶语相加、泼妇行为等,与爱情、与高级知识分子、与宗教的宗旨背道而驰,最终走向死亡,难以想象她当时内心的焦虑与痛苦程度。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看来,人的性本能如果不能有正常的宣泄渠道,就会压抑到潜意识,但压抑下去并不等于消失,会以变形的方式表达出来。“长毛”因生理缺陷,不能正常释放本能欲望,对自己的“无能”,是“男人无法忍受的讥嘲和讽刺!他雄性的愤怒如狂涛般喷薄而出,眼里冒出狰狞的火苗”“他开始蹂躏她,百般作践,加倍地惩罚”,“他又是咬,又是搓,又是揉,又是拧……”;而刘净一对“长毛”的性虐待,也触目惊心,“她像一只发情的母猫”,“她力量强大,骨如钢,肉如棉,绵里藏针,在他身上狂刺着,碾转着”,“她眼睛冒着火,狠狠的摁平他,利爪从他身体一刀一刀地划过,手指过处,道道红痕,细小的血珠,渗了出来”。刘净一对“长毛”,不但有肉体上折磨,语言上也进行尖刻的心理虐待,“废物,蠢货!你是男人吗?你连太监都不如!”“真不是个男人,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变态的性,严重扭曲了人性,和野兽、发疯的野兽没有了任何区别。在他们身上,性爱变成了性恨。因此只有建立理性、真爱基础上的性,才是符合人的本质的,也才是道德的真爱。否则,人和动物就没有区别了。

可见,性本身原本是动物的属性,但对人类来讲,它是爱情、婚姻、家庭,乃至整个人生“活着”和幸福的基石,性与性爱互相影响,彼此转化,并成为个体、集体人格以及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对人类来讲,有正常的性未必人生必然幸福,但没有性,或者受到伤害的性,人生却一定是有残缺的。对每个人来讲,性伴随着生命的进程,有生有灭,自然不过。就像我们对待生命一样,正因为知道生命的最终结局是死亡,所以我们才会珍惜生命、经营生命,使“活着”的生命有意义,使“死亡”后的生命不遗憾,被后人缅怀,达到虽死犹存。同理,每个人的性也有生与死、荣与衰的过程,性也是面死而生的过程,只有尊重性的本真、自然,像敬畏生命一样敬畏性,才是“生”着的性,即使到一定年龄,“性”功能退化或者无性,但“爱”的精神却绵延到老,性有生死,但爱情却是永恒。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xxxljkjy.cn/qikandaodu/2021/0515/1181.html

上一篇: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研